我愛看科幻式的驚悚小說,情節必須推理。謎面層層鋪展,不能太艱深也不能太容易。最好是到最後謎底揭開時會帶來恍然大悟之感,揣摩之下又覺得自己早該想到,不管了又一頭栽進小說世界。
早前買了一本瑞典的翻譯小說《反轉四進制》就是如此類型,它有點像 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michael crichton是科幻驚悚小說的宗師級作家,寫出《侏羅紀公園》、《奈米獵殺》等等融和科幻和驚悚的故事),卻沒有michael crichton那麼多理論,少了一些增長知識的副樂趣,多了一些閱讀的輕鬆感。
也有推理小說的解謎樂趣,讓讀者知道有什麼大事件正待發生,隨著情節拋出一個又一個的暗示,卻不說清楚什麼事情。最後的謎底頗有幽默感,有點腦筋急轉彎的意味,但絕非胡鬧。可惜故事的結尾沒有啓發性,預言、宿命和自由意志的三角關係始終是無法跨越的套路。
比起《大斷電》,這部小說顯然不那麼貼近日常,所以代入感也比較薄弱。《大斷電》的驚悚感更令人印象深刻,因為書裡頭描繪的停電災難隨時就能夠在我們周邊發生。話雖如此,《反轉四進制裡》的疫病災難卻剛巧對應目前韓國的 MERS 疫病,可見這類災難其實離日常不遠。而另一本同類型的小說《極限》裡描述的災難就更遠了,因為災難建立在預言的科技上,太空電梯,月球基地,替代能源。比起他(Frank Schätzing,法蘭克.薛慶)讓大家驚艷的《群》,此書的大塊頭顯得累贅,過猶不及啊。
回到這部《反轉四進制》,能夠讓我一氣呵成讀完,印象中只有去年高野和明的《種族滅絕》。同樣是科技驚悚,讀起來同樣緊張刺激。不過種族滅絕的深度多一些,裡頭那些社會倫理和價值觀的衝突,凸顯人性之複雜,也開拓了另一番視野。我更喜歡這部小說的結局。
閱讀筆記《反轉四進制》
故事開頭挺戲劇化,一位自軍方退休的密碼專家無意面對日益破碎的人生,在家裡浴室吞藥自殺,可是被前妻救活。住院期間突然失踪,家裡的衣物用品也一併消失。前妻堅認他是被拐帶的,鍥而不捨追查。看起來他們深愛對方,為什麼分開呢?
另一邊廂,密碼專家真的是被拐帶了。他被帶到一個巨大的城堡裡,辦公室佈置得如自家書房,所有物品都是從他家帶過去的。牆上全是密碼和解密後的序列,他的任務是找出解密的金鑰匙。城堡裡的人告訴他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攸關很多人的性命。儘管他不甘就範,想要弄清楚一切。可是解密是他本能是他人生的憑據,尤其是如此艱深的密碼。他發現密碼是四進制,可他百思不解為什麼要四進制。他從資料裡發覺在他之前已經有人嘗試解出金鑰匙了,顯然那個金鑰匙不對,他才被拐來接替。直到有一天他企圖逃走時在某個角落遇到一位同樣被拐來的女子,他們慌不擇路來到一間類似醫院病房的地方,裡頭的重重隔離間充滿看起來快死的病人。來不及深究,他們被捉回去。分別前女子只來得及對他說四個字,ACTG。於是他撿起這塊關鍵拼圖,把整件事情的脈絡梳理個大概。城堡裡的人也不再隱瞞,把事情說明白,卻是個比他所想到還要震撼的真相。
人類體內有 DNA,定義了每一個人的樣子和健康狀況。自從2003年人類成功解碼DNA以來,大概有9%的DNA序列被搞清楚功用,那幾乎是人類生命功能的大部份。剩下的91%DNA序列依舊是一個謎,有人甚至懷疑那91%屬於垃圾DNA。於是故事從這裡開始,有人釐清了那91%DNA的功用,竟然是一連串的註釋。註釋解讀後是預言,裏頭涵蓋了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以及將會發生的大事。更甚的是,將會發生的大事記錄在DNA最尾段,過後就沒有任何預言了。這意味世界末日,而城堡裡的人在對抗這個世界末日的預言。對抗的方式也很簡單:如果人類的那91%的DNA是勢必發生的預言,如果預言無法迴避,那麼他們就自己動手改寫人類的DNA,即改寫預言。這樣子就能夠避開原本預言裡發生的世界末日。密碼專家身負的巨大任務就是把預言“翻譯”成DNA的序列,然後再由生物科技專家製造新品種病毒,讓病毒能夠把新的DNA植入人體。那種新病毒必須俱有高度傳染性,這樣子才能夠把新的DNA快速植入全世界的人類。這樣才能改寫預言。
事情當然不會順利,之前的密碼專家翻譯錯誤,城堡製造出的新品種病毒只帶來死亡,而且無藥可救。病毒流傳出去,快速蔓延到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陷入恐慌,世界末日將至。看來一切都將徒勞無功,即使密碼專家能夠找出金鑰匙,把人類美好未來到預言編入DNA密碼,恐怕地球上也沒剩下多少人能夠被“改寫”命運了。
故事結局沒這麼悲觀,後來又有了出人意表的發現,世界末日顯得一廂情願。芸芸地球生命裡人類的DNA只是短短的一篇。正如圖書館裡書名人類的這本書不過是書海裡的其中一本。這個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正是這種近乎諷刺的幽默。戰戰兢兢準備了幾十年,預言裡最害怕的末日竟是因此而製造出來的。更無奈的是,所謂末日不過是一場誤會。一開始就錯了。
還好故事一開始是吸引的,雖然結局流於一般,故事的核心思想還是善意積極的。算是近期我看過最好的科技驚悚小說。
在路上的數學
第一份工作在Subang USJ,我需要搭輕快鐵到終點站,轉乘接駁巴士到Subang Parade,再等一趟公車才能抵達辦公室。消耗時光總數大約1小時45分鐘,一天往返則3小時半。那時我在路上看書和聽歌。
第二份工作在Bukit Jalil,我需要搭兩趟輕快鐵,再步行15分鐘。消耗時光總數1小時15分鐘,一天往返2小時半。依舊在路上看書聽歌,偶爾還寫詩。
第三份工作在Mid Valley,搭一趟輕快鐵,再轉乘接駁巴士或電動火車。消耗時光總數1小時,一天往返2小時。在路上依舊看書聽歌,偶爾看人。有時候運氣不好電動火車等了1個小時,帶在身上的書本看完後無所事事,會一邊怨氣這個政府這座城市一邊啃咬就近買到的餅乾或麵包充饑。
目前工作在一趟輕快鐵就能夠抵達的地方,消耗時光總數35分鐘,一天往返1小時10分鐘。在路上往往看不完一個篇章的書,或聽完一首交響樂曲。有時乾脆不看書,拿出褲袋裡的手機指指點點,一晃神就到站了。
多年來累積了大約7000個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十多年的上班生涯裡頭幾乎就花了一年的時間搭車。這樣回顧起來有點唏噓,時光匆匆跟不上輕快鐵的速度。不過仔細想想又慶幸不已,至少不是耗費了一年時間塞車。
第二份工作在Bukit Jalil,我需要搭兩趟輕快鐵,再步行15分鐘。消耗時光總數1小時15分鐘,一天往返2小時半。依舊在路上看書聽歌,偶爾還寫詩。
第三份工作在Mid Valley,搭一趟輕快鐵,再轉乘接駁巴士或電動火車。消耗時光總數1小時,一天往返2小時。在路上依舊看書聽歌,偶爾看人。有時候運氣不好電動火車等了1個小時,帶在身上的書本看完後無所事事,會一邊怨氣這個政府這座城市一邊啃咬就近買到的餅乾或麵包充饑。
目前工作在一趟輕快鐵就能夠抵達的地方,消耗時光總數35分鐘,一天往返1小時10分鐘。在路上往往看不完一個篇章的書,或聽完一首交響樂曲。有時乾脆不看書,拿出褲袋裡的手機指指點點,一晃神就到站了。
多年來累積了大約7000個小時在上下班的路上,十多年的上班生涯裡頭幾乎就花了一年的時間搭車。這樣回顧起來有點唏噓,時光匆匆跟不上輕快鐵的速度。不過仔細想想又慶幸不已,至少不是耗費了一年時間塞車。
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