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談設計
早前在誠品的電子報讀到誠品設計主題展,看中介紹的其中一本書,日本設計大師田中一光的《與設計向前行》。封面設計很簡潔,內容簡介說“田中透過生活、工作上敏銳細緻的觀察與感受,用帶點詼諧且優美的文字,在其文章裡隱約闡述了田中一生的設計觀、設計思想以及設計的社會責任。”,“設計觀”這個詞吸引了我,正如人生觀之面對生活動態度,我想一探設計這們學問的觀點是如何操作的。后來讀到作者簡介說田中一光是“無印良品”計劃的創始者,更是欲罷不能。于是在誠品網路書店訂購了這本書,另加三本《誠品。學》雜志,兩天后收到書,乘午休兩個小時之際去辦公室鄰近商場的星巴克點一杯咖啡一個muffin,一本五月號的《誠品。學》,一場愉悅的設計風景巡覽。
《誠品。學》五月號的主題是“壞時代,好設計” - 存有巨大危機的時代更需要好設計來對應和化解危機。
我覺得更精彩的是“設計相談室”,四位不同領域的設計人對談“危機會對設計造成什么影響”。先是東京六本木21_21 Design Sight的總監,深澤直人(Naoto Fukasawa,產品設計)和佐藤卓(Taku Satoh,平面設計)的對話。他們說設計的本質。
“無論經濟是好是壞,人們永遠都需要設計”
“設計的根本就在提出解決方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想辦法用設計來解決。”
“設計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形狀或者顏色,而是是否能根據目前面臨的狀況,提出一種最為確切的解決方法,”
“設計不是形狀,而是如何將紛繁世界進行分析并找出確切要素。”
另一場對談的是朱鍔(平面設計)和隈研吾(建筑設計),他們說“負建筑”,如何建造不刻意追求象征意義以及視覺需求的建筑。
“我們忘記建筑的本意是讓我們容身,讓我們舒服的居住,而一味的將建筑當成物,在其身上畫滿各種符號,直至將我們自身淹沒。”
“我認為人類的視覺無限制的追求建筑的高度,建筑,其實是滿足視覺需求升級的產物。”
“建筑不是一種形態,而是聯繫人和自然的一種關系”
“我們要自主的放棄和自然對抗的設計,去親近自然,融合相處”
設計無所不在。從我們一覺醒來,使用的牙刷和牙膏設計關乎清潔牙齒的效用。續而如廁,看馬桶的設計如何以最少的水來沖洗。洗澡,熱水器和花灑設計對應人體的舒適度。準備早餐的時候,冰箱的設計可以讓我們不必彎腰打開(通常在最底下的)水果儲藏格;盛著熱騰騰咖啡店杯子被設計成帶有耳朵,冷藏起來的面包在烤箱的設計下重燃食欲的熱情。直到走出家門,我們面對公共交通的設計,公路的設計,交通燈的設計,停車場的設計。坐在辦公室的時間很長,于是椅子的設計以人體工程學之名發光。密封的空間內一群人努力呼出二氧化碳,冷氣機抓著同一把空氣拼命冷凍,于是換氣機被設計出來讓密封空間本身也呼吸 - 交換室內和室外的空氣。設計不限于物體,她是解決問題的思維。你思量著從mid valley到KLCC的最快路線、你安排著年底的旅游行程、你盤算如何用冰箱現有的材料做一道晚餐。
于是你設計你的生活,也被生活影響你的設計。
城市也是設計出來的。設計好壞直接影響市民的生活。在5月23日的New Strait times里有一篇對話的報導,對話的是城市規劃師,吳木炎和Moaz Yusuf Ahmad,一位踴躍于公共交通系統改進的大學講師。對話內容關于吉隆坡可悲的公共交通系統。吉隆坡的交通系統似乎只為汽車而設計,大部分的所謂交通改善計劃都以汽車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而且治標不治本 - 著重于疏散擁擠,于是建更多公路和高架天橋;卻不在意擁擠的原因 - 也許是汽車數量太多、道路設計缺陷。對話也提到計劃中的LRT擴展藍圖,看起來似乎是改善公共交通的最佳方案。兩位學者卻不這么認為,原因之一是LRT公司對擴展計劃保持沉默,民眾知道的LRT增添路線不過是政府發展藍圖里的計劃之一。這是主要問題:有關方面分屬不同機構陣營,缺乏同心協力的設計和規劃怎么能夠落實。而且現有的LRT路線不當,所謂的“擁擠”唯有出現在上下班時分的某幾個站,其他時間的使用率并不高。更甚的是LRT的升級空間有限,遠不及MRT系統可以負荷的載客量。他們也認為LRT系統的擴建成本太高 - 每一公里耗資三億。不如把這筆錢用在改進現有的巴士系統,重新規劃路線,增加巴士數量,設立公路巴士專用道、加蓋巴士站等等。
于是回到設計的原點 - 這個城市的交通系統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目前以車為本的設計出發點先天上就有缺陷,假設公路上行駛的每輛汽車平均載客二人,假設五輛汽車的占位等于一輛巴士,而巴士載客量平均五十人,這里就有五倍的載客量差距,讓更多巴士在公路上行走肯定比更多車輛在公路上行走更有效率。然后廣建人行道,馬路交界處設立斑馬線和行人交通燈,給予行人方便。主要公路都有巴士專用道,公共巴士不受塞車影響,公共交通系統自然變好。于是更多人選擇公共交通,路上的車輛減少,塞車情況也減輕,皆大歡喜。這樣子的巴士系統并不是不可能,一切都是設計的初衷 - 以人為本。三十多年前同屬第三世界國家的巴西其中一個城市庫里奇巴(curitiba)的市長傑米雷勒(Jaime Lerner)為庫里奇巴規劃了一個劃時代的藍圖 - 以人為本,主張環保概念,城市規劃的發展以交通路線優先。城市是人居住的,不是汽車。“人的需要在哪里?”,他以這個問題為設計的角度,發展出目前舉世聞名的高效率低成本“巴士捷運系統”(BRT),推行綠色城市,讓庫里奇巴的居民成了世界上GDP(這里的G指的是Green)最高的幸福市民。他也為城市的窮人著想,實施“綠色交換計劃”,讓人們以四公斤的垃圾和回收物換取一公斤的食物,解決窮人生計問題也保持環境整潔,推廣市民的環保回收觀念。他的設計概念其實很簡單:為環境、年輕人、老人和孩子著想。
我們需要這樣的設計師。
訂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