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一場星巴克的咖啡體驗 - starbuck coffee experience
星期天傍晚冒雨赴一場咖啡之約-星巴克在歷史最悠久的jalan telawi店面舉辦的小型咖啡體驗之旅- coffee experience。我和兩位朋友同行,竟是最早抵達的人群。主持人Lim是我經常在The Borders的星巴克碰見的Barista,愉悅的歡迎我們到來。他身著黑色圍裙,上面寫著district coffee master。哦,我這才知道他已經是“咖啡大師”了-在星巴克,咖啡大師(coffee master)代表一種資格,“他們經過高水準且嚴格的咖啡相關訓練,這些訓練包括:種植咖啡、烘焙咖啡、調理咖啡以及採購咖啡豆,包括研習咖啡豆的國際公平交易原則。” (摘自wikipedia)
出席的人數很少,大約十人。這也好,大家坐得更靠近,氣氛也比較輕鬆,像閒聊。整個咖啡體驗之旅分成兩個部分,先是咖啡的歷史、咖啡的種類、咖啡的生產地域和味道以及咖啡的烘培。這個部分傾向於理論和知識,其中當然包括了星巴克的發源、星巴克使用的咖啡以及星巴克售賣的不同地域的咖啡豆。把這些知識理論和之前閱讀的《咖啡學》對比,雖然不及其詳細和廣泛,可是重疊的地方得到確認,粗略的地方充作線索自腦海中憶起讀過的細節,也有些是新鮮知識附加於既有的認知上,也算趣味十足。其中咖啡的歷史最最值得玩味,《咖啡學》裡說過一般的說法是咖啡豆由一個伊索比亞牧羊童發現-有一天他看見羊兒們在山坡上盡情跑跳,有點歇斯底里的興奮,覺得奇怪。仔細觀察下他發覺那完全是因為羊群咬嚼過一種樹上的紅色果子,於是他也親自咬嚼,過後竟覺精爽氣逸,神經奮亢,也一徑奔跑狂舞。此景被一位鄉村長老發現,他詢問牧童其中緣由後把果子帶回村里。後來真神託夢告知把果子泡在水里煮來喝,世上從此有了咖啡。星巴克也認同這個說法- “在多種版本的咖啡發源說裡,我們認為最真實的是咖啡由伊索比亞的牧童發現”。可是《咖啡學》的作者經過重重考察後非常質疑這個說法是一位叫做拉侯克的法国作家為了争取咖啡发源的解释权而捏造出來的,因為這個說法只出現在欧洲作家的著作裡,伊索比亚以及葉门都的本土传说里都找不到牧童之故事。而伊索比亞把牧童說當成官方說法也只為宣傳,畢竟故事性的傳說比較能夠引人入勝。其實咖啡還有很多有趣的歷史,譬如咖啡由歐洲傳至巴西牽涉了一段不倫之戀、咖啡被無心插柳的栽種在聖赫了拿島(st helena)後來成就了拿破侖流放在島上喝咖啡度過餘生的一段咖啡佳話(拿破侖說過這島上唯一好的只有咖啡)。又或者是星巴克和伊索比亞為了咖啡豆的名字產權爭奪打起了官司(這個大概不會在星巴克主辦的活動裡被提及吧)等等。這些在《咖啡學》裡都有提及,讀來趣味十足。
回到星巴克咖啡體驗之旅。理論後就是實際示範-如何品嘗咖啡-五大步驟:喝水、聞香、啜飲、感覺、描述(分享)。喝清水是為了清除之前的食物或飲料遺留口中的味道。聞香是品嘗到開始-正如美好味道帶來的美麗嚮往。鼻子的嗅覺是我們一般上比較忽略的感覺,其實那才是一切滋味的起源,因為鼻子遠比舌頭敏感,能夠分辨兩千種不同的氣味,相對舌頭的五味,我們對食物味道的感覺更多是來自於嗅覺的判斷。爾後的啜飲則把鼻子感應的氣味落實為更具體味道,小啜一口咖啡,在口腔裡滾動逗留幾秒鐘,讓芳醇的咖啡在嘴裡滲透,感覺舌頭兩側的酸,舌尖的甘甜,最後吞入時舌頭末端縈繞的苦。然後嘗試描述這份體驗,作出分享。咖啡的描述通常在於四個層面-氣味(aroma),酸度(acidity),濃度(body)和風味 (flavour)。我們被分派到一小杯鮮橙汁,體驗什麼是酸度。然後是低脂牛奶和全脂牛奶,體會所謂的“濃度”是什麼一回事。再來是可樂,用以體會“風味”。橙汁的酸度在舌側跳躍,恰如咖啡酸度對舌頭作出的刺激,當然不及橙汁的程度。濃度大概可理解為舌頭感應到的咖啡的"重量",濃度越高的咖啡越容易有留戀口腔不去的餘韻(aftertaste),也有如喝低脂牛奶和全脂牛奶的分別。而“風味”是整體上氣味、酸度以及濃度綜合出來的印象,大概是分辨出不同牌子的可樂(你喝得出他們都是可樂)的感覺。
這就是咖啡體驗之旅的大概內容了。
更精彩的部分在問答時候。有人提出星巴克售賣的咖啡裡有多少是通過公平交易(fair trade)購得。那人的語氣咄咄逼人,隱含質問星巴克不落力支持公平交易,讓更多貧窮的咖啡農民可以獲得應有的利潤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彼時場面從純粹咖啡的熱烈認知裡冷靜下來,主持人依然笑容滿面,從容解答。他說星巴克支持公平交易,並在店裡售賣通過公平交易購得的咖啡豆。不過星巴克在這方面顯然做得不夠多,店裡售賣的十多種咖啡豆裡只有一種是公平交易取得的(estima blend)。當然這可以是因為不是每一個產區的咖啡豆都有公平交易的機制,又或者公平交易的咖啡豆不好賣。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大概可以針對後者付出一些力量-我們去星巴克時要求購買公平交易的咖啡,而不是其他咖啡,從而提高公平交易咖啡豆的需求量。這大概是目前的經濟體制下比較可行的方式,在需求和市場的天枰上,消費者可以爭取回主權,不要一味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可是很悲哀的事情,明明市場是應需求而產生的,可是現在的需求更多是由市場產生的(廣告惹的禍?消費文明?物質主義?等等,可以是另一篇文章了) ,如此荒謬的矛盾,我們竟也不聞不問。而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不知道。
從咖啡的生產、烹煮之講究、風味之多元、品嘗之描述、咖啡的健康觀點、到咖啡市場和經濟效益、回歸至種植咖啡的農民生活。原來喝咖啡也可以是如此深遠的行為啊!
訂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