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美國人,紐約客駐北京的記者,有個中文名字叫做何偉。書本扉頁說他是著名的旅遊觀察者,我覺得觀察者這稱呼很貼切,他用了十年在中國開車去不同的地方,一個個城鎮的經過、停留,這些觀察片段最後串成了一個現代中國的生活版圖,裡頭是人們真實活過每一天的生活場景,也是他們在十年里的轉變過程。
何偉懂中文,於是他在中國人眼中是一個會說中文的老外。面對外國人的隔膜漸漸融化於中文溝通的交流里,何偉在十年期間和一些中國人結下深厚交情。這本書大致上就是通過這幾個中國人家庭的故事來觀察中國的變化,在所謂的發展洪流里中國人如何順應,乃至如何改變。何偉盡量客觀理性道來,他是一個住在裡頭的旁觀者,深刻但抽離,冷靜但溫柔。
書裡分三個部份說這段十年觀察。第一個部份是長城,何偉在北京租車沿著長城一路往西探索。彷彿一段退化,從城市的繁華退回窮鄉僻壤的原始。長城其實沒想像中宏偉,也許它真的宏偉過。從戰國時代開始修築至秦朝的那段長城多已埋在時光里,留下的痕跡幾乎不可辨認。明朝修築的長城用料堅固,邊境處的村莊依舊可見城牆沿著山坡屹立,殘舊但清晰。這一路跟著長城開車的旅程讓何偉看見很多毫無人跡的荒廢村莊,或是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莊,青年們都去大城市掙錢去了。何偉寫他一路上經過的地方遇過的人發生過的事載過的搭便車乘客們,中國的人事百態像文化衝擊,也像生存的智慧。我記得他寫過這麼一段,大意是中國人極端矛盾,他們抱持著傳統最弊端的地方,也迎向現代最糟糕的部份。
第二部份寫鄉村。何偉在懷柔附近的鄉村租了一棟房子,供寫作和遠離喧囂北京想圖安靜時居住。這部分寫的就是他在鄉村生活的故事,也是中國一般農村的寫照。何偉在那裡和一個中國家庭結下深厚交情,並融洽的和其他村民交往,並見證那個農村的周邊如何發展成旅遊景點。這部分也寫到那家庭的小孩生病求醫以及上學的事件,小孩求醫這段大概是本書比較激動的一段,因為中國沒有健保,因為那裡的醫院只看錢,也因為中國的衛生條件不好,連輸血都是一件冒險的事情 - 你不知道那些血液是否乾淨。何偉在這次求醫事件出了很多力,小孩最終痊愈。這件事也讓何偉見識中國農村的互助精神,一家有事,其他村民都會集資幫忙。這大概是農村獨有的人情保險,誰也不知道壞事甚麼時候輪到自己,到時也要鄉親們幫忙。
第三部份寫工廠,看中國為世界工廠之名從何而來。何偉選擇了溫州附近的麗水為觀察的對象,因為有一條新的高速公路將會接通溫州和麗水。在中國,高速公路意味著機會,有出口的地方將會發展成工業區,把鄰近農村的人們集中在所謂的經濟特區,為中國製造的名單里添多幾筆。沿著公路行走,經過的鄉鎮都成了家庭工廠式的製造業,每一個鄉鎮負責一樣產品。譬如一個叫做下斜的村莊生產了中國境內一半的遊樂場設施。一個叫橋頭的小鎮生產中國製造的服裝所需的70%以上的鈕扣。一個叫做大唐的鎮生產全球三分之一的襪子。一個叫做義烏的地方則生產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塑膠吸管。中國像是所有工廠的總和,境內的每一個小鎮各自生產某種產品,實在不負世界工廠之名。何偉在麗水經濟開發區結識兩位投資開廠的溫州人,故事從他們建造工廠開始,到他們把工廠搬遷至另一個更便宜的地方。間中有建設工廠的方式、工人和雇主的交手、農村舉家搬遷到工業區找吃的無奈、工人對生活的堅韌和懷抱的理想、等等。這些都讓我這個讀者大開眼界,中國的方式多麼不合常理,可是放在那環境里,卻又在情理之內,只能說那是大家的求生本能。
如果說第一部份的長城之旅是回溯中國的過去,見證那些煙消灰滅的歷史在當前的中國留下怎麼樣的印記。那麼生活在農村的時光就是參與現在,山水仍在,人們還在務農,仍未被巨大物質享受所侵蝕的村莊。最後的工廠見證了一個鄉鎮如何蛻變成向世界出口的工業區,那大概是中國的未來,更多的城市浮現,更多的農村消失。所謂發展,未來再也分不清好壞。
4 comments:
小頑童@nottyboy
提到...
那天有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好像很不錯的樣子呵呵呵
fox
提到...
對,這是從比較“草根”的角度來看中國,感覺也親近多了。要看的話跟我拿吧 ;-)
YY
提到...
我好像在*有翻过这样的书。看了你这篇,觉得很眼熟的感觉。
fox
提到...
YY,這是我在kinokuniya的新書欄看到而買下的書。大概你也是在那邊看到的吧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