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好看。情节紧凑不冷场,动作场面和温情场面还不错。悬疑的剧情铺陈到下半场就揭开了谜底,男女主角不过是被扯线的玩偶,整部电影的主角大部分时间都以声音出场。当然结局是一贯的好莱坞格式,毕竟大多数观众都期望在电影的虚幻现实中求取一点希望,证明挑战或苦难过去后就是好日子了。
也许是职业病吧,我对电影的那套人工智能系统最感兴趣。那是意义上纯粹的人工智能,以人脑的智能分析所有资讯后作出最符合目标取向的决策,完全排除情绪、情感、偏见等等个人的差异性因素。而这样的系统最终并不被人接受,就像电影剧情披露的,智能精密分析后最好的决策对人们来说是走火入魔,因为那抵触了一些人的切身利益。不过,这才是意义上纯粹的人工智能,就得到的数据作出最佳化的结果,没有价值观,没有情绪,没有偏见。
电影另外最震撼的部分就是电脑网络的威力。个人隐私领土完全沦陷:你有手机,你的手机是电讯网路的一分子,你的行踪被锁定。手机有麦克风,所以你的任何谈话有可能被窃听。手机有摄像头,你的周围环境也能够被监视。你出门,城市的角落有数不清的闭路电视,每一台你经过的闭路电视都能够合作把你经过的行程回放。你从提款机提款,你刷卡消费,你的车子有GPS卫星定位系统。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被记录,而这些记录都可以被分析归纳成模式。那就是你的“个性”了,电影说。或许你会说你没有手机,可是你身旁的人们都有手机,那些手机都能够被用来追踪你。好吧,你再屈服,你说你到乡下隐居起来,那里没有闭路电视。你不接触人群,你不开车,你不刷卡你只用现金。好吧,那么你算是和社会脱节了。也失去了被监视的价值。
另一个更恐怖的威力是“操控”。依靠网络年代的人们其实很脆弱,我们依靠银行,依靠百货市场,依靠交通系统,依靠电子通讯。而这所有依靠都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一旦网络被恶意操作,我们也就身不由己,任由摆布了。就拿说交通灯好了,那是一座城市里最危险的东西,试想想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车道同时绿灯?(很多电影都说恐怖分子喜欢控制交通灯来杀人)
电影里的智能系统有一样比较新鲜的能力,那就是灵活性。有一幕是大家躲在房间里头讨论真相,他们把手机关闭,智能系统无法通过手机网络和手机的麦克风窃听。于是智能系统就以房间的监视器观看众人说话的嘴形来推算他们说些什么。而当人们移到监视器都看不到的角落后,智能系统还能够分析音波碰到桌上的杯子反射回来的振动判断声音的内容。(我不知道如何办到,电影说那是手机的震动感应器)。看来连高深武功的“传音入密”也逃不了厉害的人工智能分析(只要有空气振动的感应器)。
我们就是活在这么一个看起来很自由,而那自由却脆弱得随时都可以被摧毁的年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