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1G 一些电脑 一些科学 一張照片的誕生 九把刀 人物 十字路口 大城小鎮 小小說 小孩 小旅行 马鲁帝 书本 公園 分享 友人 天空 太魯閣 日本 日偏食 水果 水痘 火车 出游 发生过的 古典樂 台灣 札记 生日 生活 生活,照片 生活方式 生活点滴 生病 电影 买书 亚庇 交通 关丹 吉隆坡 回/记忆 回和记忆 地震 早餐 有机 有孩子的人 有機 羽毛球 耳机 艾西莫夫 住海邊 体育 听歌 希腊 我居住的地方 我家小孩 村上春樹 步行 沙巴 谷中城 豆原 車站 那些我爱过的女孩们 事件 京都 卷雲 咖啡 咖啡館 国家公园 怡保 房子 拍摄婚礼 明信片 治安 法国电影 社会 花蓮 花蓮慢游 转贴 金马仑 陈绮贞 星巴克 星空 星軌 相片 相机 相機 相簿 省思 省思 thought 看电影 科幻 科技 紅葉 若干心事 苹果 郊游 郊遊 面包 音乐空间 音樂 食物 哥本哈根 家鄉 恩田陆 旅游 旅遊 晃蕩 書本 書本,閱讀 烟火 烟雾 神山 阅读 阅读笔记 馬六甲 馬拉松 健康 婚礼 婚禮 婚禮攝影 教育 清明 理发 琐事 荷蘭 設計 野餐 雪山 散文 森林 渡轮 等待 编程 感性一点 感恩 摄影 新加坡 新闻 椰子屋 照片 過年 電影 榴槤 演唱会 静思书轩 寫詩 閱讀 閱讀,書本 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閱讀,書本 器材 澳門 辩论 镜头 餐厅 餐廳 講座 點滴 檳城 瀑布 藍山 藝術 關丹 籃球 攝影 聽歌 ABL apple art badminton basketball blue mountain book bread breakfast bukit tinggi cafe camera cameron cheers cherating classical coffee concert copenhagen denmark design diary durian eclipse fairtrade feeling firework food friend fruit full-frame gadget GRD GRD2 greece happen haruki murakami hometown house hualien incident interior ipoh jandabaik japan jeram toi jogging kelantan KTM kuala lumpur kuantan kundasang kyoto langkawi lens life living style Macau marudi melaka memory miangkam midvalley mossy forest movie mt kinabalu music musicstory nba netherland new year organic panasonic G1 park pasir belanda penang people perhentian photo photography picnic poem portrait postcard prewedding programming reading restaurant rimbun dahan running science sentimental sggabai sharing shopping sick singapore sports star trait starbuck story stroget taiwan technology thought thoughts thoughts.省思 titi eco farm travel trip typica wangsa maju waterfall wedding

閱讀筆記 - 《黃禍》





“黃禍”(Yellow Peril)不是小說立題的新詞,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人用這個詞表達對東方(中國)的偏見。在白種人優越主義下,黃皮膚的中國人被認為是劣等族,當時大量的中國移民被認為是“黃禍”,導致美國修改法律不再接納黃皮膚的外來移民。從字面意思看,“黃”指黃種人,“禍”指災難,“黃禍”說黃種人是災難。其實黃種人如果是劣等的話,優等的白種人大可不必擔心他們到來,因為優等的白人必然更聰明,他們可以利用“劣等人”,正如他們的殖民主義。既把黃種人的到來稱為“禍”,想必是承認其恐懼,深怕“劣等人”追上和取代自己。

其實小說《黃禍》沒那么復雜。它的主要內容是說中國的單一政權解體衍生出的核子內戰進一步觸發世界強國間的核子大戰,地球進入核子冬天期,人類文明滅亡,剩下一小群遺民,以不文明的方式試圖保留文明最后的火種。

小說寫于1990年,被視為回答1989年64天安門事件的政治預言。當時還是冷戰末期,美國和蘇聯,資本和共產,個人和社會,世界保持微妙平衡,看似一觸即發,卻又相安無事。所以小說情節在目前的世界形勢看來不太可能發生。可是小說的虛構中確實存在一些作者針對現實推理的未來可能性。我以為黃禍之名取得甚好:以中國十多億人口之龐然,對應現今的世界實際上不再以國家為單位的經濟體,真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目前的經濟體制都圍繞在金融商業等抽象概念間,錢,或者說數字代表一切,所有真正用來過活的東西都被掩蓋在數字底下。我從小說里醒悟到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延伸至“衣食住行”,人類對生活的基本要求莫過于此。當經濟制度正常運行時,數字可以換取這些基本需求,一切看起來很好。漸漸的我們忘記了數字背后的起源,我們只懂得去市場購買食物,去餐廳吃飯。繼續努力賺取更多的數字,去購買更好的食物,吃更精致的食物。當有一天這個“食物鏈”的最尾端因為天災人禍而消失的話,食物不見了,錢也自然無用。民以食為天,要是有十多億的人口無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喂飽,他們會怎樣?

小說的這一段驚心動魄得無奈:洪水淹沒了田地,戰爭燒焦了土地。饑民們遷離自己的家鄉,一路上搶糧挖田找樹苗種子充饑,所到之處如蝗蟲過境,于是產生更多饑民。有人說如果把所有播種的苗都挖出來吃掉,以后怎么辦?有人反問,如果連明天都活不了,還能理會以后嗎?惡性循環成型,一億變二億,二億變四億。當境內再無可食之物,饑民們開始沖破國界,涌入中亞、東歐、俄羅斯,東南亞,甚至揚帆過海至日本、美國。而這些國家又該如何負擔著龐大數目的“難民”?當中國淪落至此,所謂世界最大市場不復存在,這些國家用數字建立起來的經濟勢必垮掉,而他們的人民也得吃飯。我也不知道突然多出十億人的食物份量是否真的會讓全世界陷入糧食恐慌,但《黃禍》以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垮臺而造成災難的寓言,實在為地球資源以及消費主義的此消彼長做了最壞打算。

此為我讀《黃禍》之感。就算無關政治,無關作者對中共之評擊,無關冷戰局勢的一觸即發。此書也是一部讓人自悲觀中省思的故事。悲觀是因為這看起來不太遙遠,可是個人之力無從下手。省思則因為災難總讓人發現什么才是生命最可貴。


0 commen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by fox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United State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