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裝出游果然痛快,沒有DSLR和眾鏡頭們和三腳架纏身,拿起相機時也不會引起注目。譬如我在地跌里一手拿著自機場取來的旅游手冊一手握著GRD拍下這張照片,沒有人側目相看,單手握著相機也覺輕松。 digital compact比較難得到淺景深(背景模糊的效果),這是先天使然(機身設計+光學設計)。景深控制的三大要素 - 光圈(aperture)、焦距(zoom)、距離(distance)里,我以距離入手。用相機的微距模式(macro mode)靠近旅游手冊拍下這張照片,得到了稍淺的景深;背景的模糊感突出了旅游手冊,而模糊感也不至于重得看不出那是在地鐵車廂。加上廣角鏡(wide angle)的透視效果,焦點的“非常新加坡”搭配車廂內部的背景,門還沒關上,整裝待發的霎那,恰為旅途的開始。
在轉車處等候開往市中心的地鐵時看見另一方向的地鐵抵達,乘門還開著時把相機放在腰部水平處拍下這張照片。由于陽光只是照在車廂頂部和月臺一部分,其他部分都在車站的室內遮蔭下,我要凸顯明暗之對比,不想讓相機的自動曝光把遮蔭的細節部分呈現出來,所以調整相機的EV值,-0.7,稍微保留了陽光部分的細節,后制時再加強暗部細節,讓車廂里站立的人不至于成為黑黑影子。而我為什么想要拍下這張照片?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是坐著等車的心情:地鐵把門開著等人上車,乘客坐著等地鐵開至,等待之一刻吧。
經過美術館前的雕塑時被這有名為“人間系列之休息”的雕塑吸引。于是再次使用廣角鏡的透視(這臺GRD也只有廣角鏡,沒得選啊),把雕塑和美術館一部分建筑和路上迎面而來的行人一塊兒納入,并以這三個物體的差異來表現立體感 - 雕塑為主題,所以放在第一位,占大部分畫面,曝光也以他為主,盡量保留雕塑的細節(雖然背后的白色建筑在反光下顯得過白了);第二位是路上走來的行人群,放在照片右邊小部分,所以不搶鏡。而他們的行走的姿態正好和坐在椅子上“休息”的雕塑呈內容的對比。如果我當時以稍慢的快門拍出步行到動感,內容對比外更添視覺上靜與動的對比,想必這張照片會更加理想。而背景不只是背景,她是第三位,殖民期風格的建筑物,和SAM牌子,告知照片里的地點,此為紀實之一。
在美術館外徘徊一陣子,想知道開放時間,結果看到了貼在柱子上的資訊牌。覺得其搭配有趣,簡潔明朗,于是就“隨手拍”。以這個角度來凸顯牌子的玩味之處,并構圖整個牌子充滿畫面,把文字拍得清晰點,做為參考資料。
這是博物館大堂里拍攝的。通常室內拍照是compact digital的軟肋,因為室內光線不比室外明亮,digital compact的光圈不大,只好以較慢的快門來曝光,而慢快門讓手持攝影產生振動(除非使用三腳架,或者防震相機-IS、OIS、anti-shake之類),造成拍出來的照片模糊。要避免慢快門的話只好提高ISO,可是高ISO又有雜訊問題,拍出來的照片不“干凈”。別以為用閃光燈就行,因為小小的閃燈如何能夠照亮偌大空間。就算是大大閃燈可以照亮整個空間,也會失去室內原本的光線和明暗空間變化。可惜GRD沒有防震功能,我只能把GRD推至極限,以最大F2.4的光圈和最高ISO400的感光度,并盡量以柱子或墻壁為依靠,加上GRD的廣角鏡頭允許較慢的“手持安全快門”,我才得以悠游于博物館室內自在拍照。剩下的,只是內容和構圖了。譬如這張從左邊大堂拍向右邊大堂的照片,我想拍白色柱子的堂皇,也想留下“這是博物館”的訊息。由于室內燈光的不同,色溫(WB-white balance)是蠻棘手的問題,還好GRD可以輸出raw檔,我在后制時才慢慢調整色溫。不然的話在現場就要決定自己想照片呈現怎么樣的色溫,再對相機做相關調整了(所謂的自動色溫auto WB 決定的未必是你想要的)。
。。有時間再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