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1G 一些电脑 一些科学 一張照片的誕生 九把刀 人物 十字路口 大城小鎮 小小說 小孩 小旅行 马鲁帝 书本 公園 分享 友人 天空 太魯閣 日本 日偏食 水果 水痘 火车 出游 发生过的 古典樂 台灣 札记 生日 生活 生活,照片 生活方式 生活点滴 生病 电影 买书 亚庇 交通 关丹 吉隆坡 回/记忆 回和记忆 地震 早餐 有机 有孩子的人 有機 羽毛球 耳机 艾西莫夫 住海邊 体育 听歌 希腊 我居住的地方 我家小孩 村上春樹 步行 沙巴 谷中城 豆原 車站 那些我爱过的女孩们 事件 京都 卷雲 咖啡 咖啡館 国家公园 怡保 房子 拍摄婚礼 明信片 治安 法国电影 社会 花蓮 花蓮慢游 转贴 金马仑 陈绮贞 星巴克 星空 星軌 相片 相机 相機 相簿 省思 省思 thought 看电影 科幻 科技 紅葉 若干心事 苹果 郊游 郊遊 面包 音乐空间 音樂 食物 哥本哈根 家鄉 恩田陆 旅游 旅遊 晃蕩 書本 書本,閱讀 烟火 烟雾 神山 阅读 阅读笔记 馬六甲 馬拉松 健康 婚礼 婚禮 婚禮攝影 教育 清明 理发 琐事 荷蘭 設計 野餐 雪山 散文 森林 渡轮 等待 编程 感性一点 感恩 摄影 新加坡 新闻 椰子屋 照片 過年 電影 榴槤 演唱会 静思书轩 寫詩 閱讀 閱讀,書本 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閱讀,書本 器材 澳門 辩论 镜头 餐厅 餐廳 講座 點滴 檳城 瀑布 藍山 藝術 關丹 籃球 攝影 聽歌 ABL apple art badminton basketball blue mountain book bread breakfast bukit tinggi cafe camera cameron cheers cherating classical coffee concert copenhagen denmark design diary durian eclipse fairtrade feeling firework food friend fruit full-frame gadget GRD GRD2 greece happen haruki murakami hometown house hualien incident interior ipoh jandabaik japan jeram toi jogging kelantan KTM kuala lumpur kuantan kundasang kyoto langkawi lens life living style Macau marudi melaka memory miangkam midvalley mossy forest movie mt kinabalu music musicstory nba netherland new year organic panasonic G1 park pasir belanda penang people perhentian photo photography picnic poem portrait postcard prewedding programming reading restaurant rimbun dahan running science sentimental sggabai sharing shopping sick singapore sports star trait starbuck story stroget taiwan technology thought thoughts thoughts.省思 titi eco farm travel trip typica wangsa maju waterfall wedding

閱讀筆記 - 《生活十講》



我越來越喜歡讀蔣勳的書。上回讀他的《孤獨六講》已深為其“天地有大美”的眼光以及絲絲入扣的明哲所折服,如今讀《生活十講》,還多了份感動:用謙卑和大度去看待和面對世間種種;以及慚愧:我自以為懂的,原來仍未覺悟。

所以我在兩天里就讀完了這本書。回想此書的閱讀軌跡,也隱含因緣之說。要不是早先讀了兩本關于佛學和禪說的書(林谷芳的《歸零》和一行禪師的《一心走路》),種下了一個佛學世界觀的“因”,也不容易理解此書內容的思維,滿心喜悅的摘取這份收獲的“果”。而這個果實也將化為種子,在我心里埋下無數個未來的“因”,預期無數個相連的“果”。

書題《生活十講》,內容自然圍繞著和生活有關的十個領域。上星期五我上班途中在輕快鐵里翻開第一講,說的是“價值觀”。個人的價值觀演變成群體的價值觀,反過來群體(即是社會)的價值觀又深深影響著個人的價值觀。所謂的價值觀正是決定著整個社會甚至于整個文明的走向的最大力量,價值觀是因,社會現象則是果。讀到投入處時輕快鐵正停站載客,外頭的人拼命往人滿的車廂擠進來,我身旁的人因為他身旁的人逼近也向我推壓,我只好往旁邊挪移,大家同時被擠壓,也擠壓著人。(因果之說?)

第二講說“宮學”,教育之制度化志在“愚民”。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沒有確定的唯一答案,教育的考試制度里卻要求學生給一個答案。這講說明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 “讓孩子有更多非答案性的思索過程,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第三講倫理,從家庭到社會上人與人的倫理到世界上國與國的倫理,倫理是不斷改變的,死守只會帶來更多問題。我們應該探索倫理的來源(因),再配合現在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發展更合適的倫理。

第四講信仰。聽他堅定又深情的述說自然現象的觀察-秩序-安定,最后定格成信仰。你相信明早太陽會在東邊升起,你相信海浪在最高點時候會落下,你相信冬天來了,春天也就不遠了。相信是因為知道,而知道和不知道的人對生命的態度肯定不一樣。這也是信仰和生活的關系 - 我們是不是都善于忘記最自然最簡單的道理,而相信了“不對”的知識,走入歧途,越活越不自在。所以單是信仰還不夠,必須是對的信仰,更要把信仰實踐出來。他說他本身在中學時因為需要明確的信仰來回答身心理變化的困惑,于是進了天主教。后來希望信仰能夠和思維以及哲學結合,發覺佛經更能滿足這點,續而長期住在廟里讀佛經。這說出他對信仰作為解答生命疑惑的態度,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五講物化,即生活為物質所奴役。這正是當前世界的普世價值觀-物質為主、金錢掛帥。這一講用春秋時代百家爭鳴的各種制衡“物化”的學說,對比目前幾乎連“知識”都被物化的年代,單元價值觀逐漸把我們推向“不對”的信仰,看似豐盛的物質文明底下滿是蒼白的精神面貌。他從來不激進,他說“制衡”,從“獨享”進化到“共享”,把“消費”的習慣放進“永續”的的精神過濾,我們必須把人類,以及人類生存的環境當成生命來看待,彼此尊重。

第六講創造力,強調神話是創造的根源。正如神話里神創造了人。

第七講文學的力量,講一種“疏離”的觀看角度,讓假象帶入真相,又從真相里生假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她縱容我們投射在情節的假象,你明知道那是假的,你還是忍不住代入、幻象、感受。于是那也成了真的,你的感受你的反應,你仿佛經歷了一回。有名為“過程”,這正是文學和哲學的最大分別:哲學直接給你人生的答案;至于人生的過程,文學一一揭露。

第八講愛和情。也講因果。我們對任何事物的介入都是一個因,“與他人就會產生一個果,然后構成許多的業”。

寫到這里有種累極的感覺,好像怎么說都無法概括這本書所表達的東西。閱讀的時候津津有味,常會遇到可以拍案贊同的段落,或是原來如此狀的恍然大悟。大概因為書本的內容是由電臺的演講節目轉成文字,很多想法和概念都是片段式的表達,結構比較松散。生活大概如此,每一個瞬間都是一次不曾彩排的演出。我們無法安排一切,但還可以謙卑的觀看著、反省著、尊重著,在生活的每個層面堅守對的信仰,活得快樂、自在。


0 comments: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by fox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United State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