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沒有資優班 - 珍惜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這幾年來芬蘭教育非常出名,芬蘭孩童在國際學生評估競爭力評估中在每個科目都名列前三甲,綜合實力第一。從此不同國家的教育考察團紛紛前去取經(此書作者行文中提及遇到馬來西亞的教育考察團。這實在令我驚訝,我國也曾向芬蘭取經?可是教育政策每況愈下,實在有違取經之意。)去年《天下》雜志也有過專題系列報導芬蘭教育的成功秘訣,也出版了相關的書。
而這本也說芬蘭教育的書比較不一樣,因為那是為了小孩教育而切身了解芬蘭教育的兩個孩子的媽媽寫下的。那位媽媽因丈夫工作關系一家人移居芬蘭,已經就學的孩子被迫轉學。為了讓孩子順利銜接教育,也為了減輕讀國際學校的昂貴負擔,這位媽媽非常用心的了解芬蘭的教育系統后讓孩子進入芬蘭的教育系統,也因對芬蘭的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自己做田野調查,到處走訪不同鄉鎮的學校圖書館,和不同人訪談討論教育,從而更加了解芬蘭的教育體系以及其精神,有感而發,把一點一滴和每一份感想都寫下部落格,幾年后集結成書。
我分兩次看完這本書,第一回在去年十月。當時就深受感動,作者理性探討芬蘭教育體系,也感性表達這體系極具人性考量的一面。我為芬蘭人體現如此教育精神的努力欽佩又贊嘆,經過三十多年教改-評估-再教改的重復追求最好的過程,如今落實到“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測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當中堅定不移的共同信念是如何達致的?
上個月再一鼓作氣讀完全書(因為此書原本是買來送給一位教育界的老友,將在農歷新年聚會時交給他)(別說我送“二手書”給人,我得鑒定這本書是否合適嘛)
芬蘭教育做到了以人為本,她尊重個人,賦予自由的同時賦予責任,摒棄服從式的機械化制度。芬蘭的孩子沒有制服,他們上課時間不定,上課時數最少(和其他國家比較),功課作業也最少。作者這樣寫:
“芬蘭教育體制真心把每個別人家的孩子,都珍視為自己的寶貝,去拉拔撫育、用心灌溉。給予時間空間,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協助鼓勵養成學習的動力。從不刻意強調菁英、資優、競爭、比較,從不要求學生和老師具備超人能耐,從不獎勵全勤和整齊劃一,而將人人視為有著喜怒哀樂的平凡人性,然后從人性的根本上,去尋思如何陪著他們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長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芬蘭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平等。作者說:“芬蘭教育崇尚平等,所以較注重弱勢者。可是這樣的話就無法照顧到資優生,是國家競爭力的損失。而教育家認為:教育體系應該提供“全體適用”的資源分配-以弱勢者優先。資優生應該會有自動學習字我提升的能力。” 為了求證這“平等”,作者幾年來走訪芬蘭大城小鎮的不同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發覺每一所學校都得到平等的資源分配,師資和硬體設備不缺。而郊外的偏遠地區,政府還提供了免費校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也因為平等,芬蘭教育沒有淘汰式的會考制度,每個小孩都要接受九年的基本教育,再選擇讀進修理論為主的文理科或為技術科。而這兩種源流的學生最后也能各自再上大學做更深入的進修。也因為平等觀念和相關體制的幫助,芬蘭孩子不以學堂成績為分水嶺,他們不鼓勵資優生,而是把精力都花在培養更多“不錯”的學生。關于考試,他們說:考試不是要給孩子帶來挫折的,考試只是讓孩子和老師共同了解學生對于這門科目的認識到了哪里。
對于多元文化,芬蘭教育采取了有容乃大的態度。他們為外語系的孩子提供以熟悉語言為媒介語的教育,再輔以芬蘭語學習,直到孩子們能夠掌握芬蘭語后再把孩子轉入普通的芬蘭語系教育體系。在芬蘭首都,只要學校有超過三個同語種的學生,就能申請每周兩堂的母語課。芬蘭的教育官員說:“我們把這些多元文化視為資產,而不是負擔”。這樣子的教育態度值得我們省思。
對于老師,芬蘭教育更是賦予更多的自由。除了規定教學內容要符合全國核心課程之外,老師可以自由決定教法、道具和課本,而且也沒有所謂的老師教績評比。也許唯有這樣的空間能夠讓老師適才適所,因材施教,如果只規定一套教學內容和教法,試問老師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生做出有效的教育?
和大家分享這句書里頭的話:“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場贏在起跑點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學習,不是只有一開始的衝勁,而是要擁有終身學習的動力及習慣”。
愿你我都能體會學習的意義,讓自己變得更美,再把這份美麗和身邊的人分享,最后把美麗還給地球。
訂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