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紀初俄國偉大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流傳下來的作品被譽為浪漫主義的總結。比他早一點的是柴可夫斯基,也是俄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本來我只認得柴可夫斯基,對他的音樂有天然的親切感,很容易就能接受。後來接觸到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聽的是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小節那段鋼琴演奏的第一主題,彷彿自身的靈魂主題,直擊內心深處,因為孤獨所以美好的部份。從此我反覆聆聽這首曲子,把她變成我自己優雅哀傷的主題曲。先是柴可夫斯基,然後拉赫玛尼诺夫,我得承認自己浪漫主義的忠實擁護。尤其是如此第一次聽見就愛上的曲子,頗有邂逅的浪漫。
後來在聽了差不多九十遍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後,終於有機會聽現場演奏。演奏會當晚我不時偷望坐在身邊的女孩,她短髮,大眼睛,瘦小身軀裡隱藏著和曲子一樣充沛的情感,我第一眼就喜歡上她了。儘管那時我不知道她是個怎麼樣的女孩,正如第一次聽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時我不知曲子會怎麼發展下去,反正憑那第一主題我就認定了。所以我是在事情仍未完成時就喜歡,事情也因此發展出我喜歡的走向。也許我可以把這個扯成吸引力法則,或者是甚麼宇宙力量。不過我不喜歡這類強烈意志力的東西,我比較喜歡浪漫的不確定。在所有喜歡過程的不確定裡,我只依賴一份初衷。
聽演奏的三十多分鐘我心情跟著音樂時而沈靜時而澎湃時而空白。我想空白是必需的,必然會有一些時候我們只能接受不去判斷不去分辨好惡。占星學的星圖裡我的金星在獅子座,可見浪漫是本性。這次坐在第一眼就喜歡的女孩身旁聽第一耳就喜歡的樂曲,那大概是浪漫的極致了。所謂滿招損,還是留些遺憾較好 - 我第一次聽見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阿格麗希彈奏的鋼琴,那份澎湃的熱情大概是極致了。當晚的現場演奏是stephen hough,冷靜的收放自如也不錯。可是第一樂章那段“cadenza”有些落差,好像心裡期待釋放的東西放出來了大部分,卻還有一些滯留著。
浪漫主義到極致,遺憾才是關鍵。我大可滿足笑著回家。
1 comments:
SKII
提到...
真的是浪漫派啊~
張貼留言